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日期:2025年10月13日

跨越千里与冰川的奇遇——我校2024级科学教育专业5名学生参加天山冰川站科技起航计划

天山冰川站作为我国冰川与高寒环境研究的重要基地,天山冰川站自1959年成立以来,始终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严谨的科研态度持续深耕,在冰川动态监测、高寒生态系统研究等领域不断探索,为解码冰川与高寒环境的深层奥秘、助力全球冰川保护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科学数据与实践经验。此次多校学子的集结,不仅是青年科研力量对冰川保护使命的响应,更将为天山冰川站的研究工作注入新鲜活力。

国际冰川保护年:九校学子聚天山,共赴科研启航

在“国际冰川保护年”的特别背景下,我校农林技术学院2024级科学教育专业章程皓、岳忠玉、吴思沅、刘雅璇、姬国芳5名学子与来自兰州大学、石河子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其他八所高校的34位学子齐聚中国科学院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天山冰川站”),进行为期15天的科技启航活动。

2d3651b6e215cf5263b961ab21a9e00

 初入天山站:劳动启科研日常,夕阳伴水文探索

 在7月24日5名同学怀着激动的激动的心情迈进了天山站,天山站的生活丰富多彩,同学们的生活从简单的劳动开始,帮助大厨做饭,以及捡柴等等,当夕阳染红了半边天,沿着乌鲁木齐河观察着水文的变化情况,理解了地理课本上的水文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山之巅:微环境绘植被差异,自然实景释生态理论

值得提的是,在科研间隙,学子们登上天山冰川站后方的高山。站在山巅眺望远方时,一处鲜明的自然现象让众人印象深刻:受光照、温度、水分等微环境差异影响,山体阴阳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植被景观—— 向阳面光照充足、温度较高,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与低矮灌木为主,植被覆盖度较高且长势旺盛;背阴面则因光照较少、湿度较大,更易形成耐寒的苔藓、地衣群落,部分区域甚至伴随小型高寒草甸。这一直观的生态差异场景,让学子们瞬间理解了 “微环境对植被分布的调控作用”,也让课堂上的 “生态位理论” 有了最生动的自然注脚。

e005a8d0008b9736529ae9be3edf36d

科研启航计划:分组建平台,跨校协作研难题

本次科研启航计划精准划分学术方向,设立冰川水文组、遥感组与人文组三大汇报组别,为学员搭建起聚焦专业领域的科研实践平台。在天山站导师团队及学长学姐的系统性指导下,全体学员以高度的学术热情投入汇报筹备工作 —— 他们打破校际与专业壁垒,与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学科背景的同伴组成协作小组,围绕科研课题中的核心难题展开深度研讨:从数据论证的逻辑梳理到研究方法的优化迭代,从汇报框架的搭建到细节内容的打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跨校团队的集体智慧。

238128f06b16995473af4bce91b6977

这段协作历程不仅让学员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学术沟通技巧得到实质性提升,更在思想碰撞与互助共进中,让来自各地的地理学子结下了超越地域与院校的深厚情谊。筹备期间,李忠勤老师等领域内专家教授更是在百忙之中亲临指导,全程参与学员的汇报预演:他们针对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数据支撑的严谨性、呈现形式的合理性提出精准建议,为学员们指明优化方向。学员们认真吸纳专家意见,反复打磨内容、调整呈现逻辑,在一次次修改完善中深化对科研规范的理解,逐步将学术构想转化为兼具专业性与完整性的汇报成果。

555aec45cc5bc1edf36d3d2497f825f

夜幕汇演:暂别科研展才艺,多元表演添光彩

当夜幕降临天山站,科研工作的严谨氛围被温馨热烈的文艺汇演悄然替代。站内精心组织的这场活动,成为跨校学子展现多元才华的舞台——来自不同高校的学子们暂别科研数据与学术研讨,纷纷亮出艺术“绝活”:有人用悠扬的歌声勾勒山野星空,有人以灵动的舞蹈传递青春活力,还有人通过乐器演奏诉说科研情怀,多样的表演让平日里专注于学术的科研生活焕发出别样光彩。


冰川之约:探索一号冰川,解码冰川知识

在天山站的生活渐渐走向尾声,一段尤为珍贵的旅程却悄然开启——在师兄的带领下,同学们向着天山一号冰川进发,赴一场与冰川的 “零距离之约”。攀登途中,师兄的讲解始终伴着我们的脚步。他指着冰川表面深浅不一的冰裂缝,说起冰川运动留下的 “痕迹”;捡起一块带着冰蚀纹路的岩石,让同学们触摸亿万年时光打磨的质感;又抬头指向冰川顶端的粒雪盆,轻声解释着冰川“生长”与“消融”的循环规律。那些原本停留在课本里的“冰碛物”“冰川补给”等名词,此刻都与眼前真实的冰面、风声、岩石纹路重合,让我们对冰川的认知,从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可感、可触、可铭记的深刻体验。


亲切慰问暖人心,深切勉励催奋进

 在天山冰川站科研启航活动持续推进之际,李开明副校长亲赴天山,看望正在参加科研训练的同学们。李校长细致询问同学们在高原的作息、科研进展与生活状况,充分肯定他们不畏艰苦、投身冰川研究的热情,并鼓励大家珍惜与多校学子协作共研的机会,在实践中夯实专业本领,同时反复叮嘱注意安全、做好防护。校领导的亲切关怀让同学们倍感温暖与鼓舞,同学们表示定将不负期望,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科研训练与成果汇报。

bbc270a50232637c6c014f745f90405

离别时刻:车轮远去忆天山,点滴过往铭心间

大巴缓缓驶离,车轮碾过碎石路的声响里,天山站的日子却愈发清晰地在脑海中回放——清晨帮厨时灶台的暖意、午后捡柴时指尖触到的松香、夕阳下与伙伴们沿着乌鲁木齐河记录水文的身影,一帧帧都似在眼前流转。风从车窗缝隙钻进来,带着冰川特有的清冽气息,恍惚间竟觉得那片银白的天山一号冰川仍在不远处矗立,连乌鲁木齐河的潺潺水声,都还在耳边轻轻回响,仿佛从未与这片土地真正告别。

12d26107fcd97d01e49a248fb301e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