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学校跨越式发展,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的发展目标的关键阶段。按照学校总体部署,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甘肃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甘肃省职业教育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3年)》,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学院概况
农林技术学院于2013年12月成立,是学校全面拓展办学服务面向、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布局,是以培养涉农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特色的二级学院。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845人,其中师范类专业233人,非师范类学生612人。学院开设化学教育、生物教育2个师范专业,农业生物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中草药栽培技术(未招生)、种子生产与经营(未招生)6个非师范专业。建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和普通生物学、植物学、有机化学三门校级重点课程。
学院设有办公室、教务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实训中心及陇南特色农业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等管理机构,设置化学教育、生物教育、园林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畜牧兽医、食品营养与检测等6个专业教研室。
学院拥有实验实训室53个,总面积5264平方米。配套建有智能温室、园林育苗、盆景生产、食用菌生产、畜禽养殖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8个,总面积4922.64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297万元。图书资料8.3万册,正在开发建设面积为210亩的梁山校区生产实训基地,初步建成了学院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园区。校外建立了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公司、兰州爱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师傅杭州顶益食品有限公司、西安天立测绘工程有限公司、新疆天业集团及陇南机场公司等50多家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
学院是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合作建有“甘肃省蚕桑综合开发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创办《中国油橄榄》杂志;建有“陇南特色农业生物资源研发中心”,附设“陇南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研究中心”、“ 陇南机场鸟击防御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成立了“成县梦景丽坊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成县狗博士动物诊疗中心”两个创业公司。
学院成立以来,已承担完成各类科研项目60项,项目经费300余万元;已发表学术论文400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2篇、核心115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本,获得发明专利6项;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奖、陇南市科技进步奖、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等成果奖励12项。目前学院承担在研项目38项,总经费189.6万元。
二、“十三五”学院发展回顾
(一)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逐步确立。自2013年12月成立以来,学院始终坚持“立足陇南,服务“三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逐步确立了“为适应陇南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二级学院”的发展目标。
(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14年以来,学校根据学院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的要求,学校又先后投资505万元,新建了9个实验室,并进行了实验室水电网路改造和实验室合格化建设;配套建有智能温室、园林育苗、盆景生产、食用菌生产、畜禽养殖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学院已累计培养毕业学生1000余人;完成各类社会培训3000人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000人次,积极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全面有效。
(四)教学科研成效显著。学院制订了《农林技术学院五年发展规划(2015-2019)》,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完成了化学教育、生物教育2个师范专业的评估和建设,对园林技术、畜牧兽医、农业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4个应用技术专业进行诊断评估,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普通生物学、植物学、有机化学三门校级重点课程。正式出版专著2部、教材1本,编写特色校本教材8部。学院教师承担完成各类科研项目60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2篇、核心115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本,获发明专利6项。
(五)人才培养模式渐显特色。学院根据陇南市经济欠发达的实际情况,把校企融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始终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在应用型专业中切实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探索以改革。通过校企合作,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改革,使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三个融合”特色:一是主干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内容相融合,突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二是实践教学标准与现行的职业资格标准特别是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体现了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特色;三是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
(六)育人体系逐步形成。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构建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育人体系,形成了“分层一体化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七)师资队伍明显优化。学院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4人;2013年以来近年来新引进青年教师18人。形成了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三、“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甘肃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不断提升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总体思路。坚持学院办学宗旨,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对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立足实际,创新机制,丰富内涵,更新教育观念,强化质量意识,着力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尤其是陇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深化教学改革,按照“校企结合、产学结合,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拓宽发展空间,倡导素质教育,突出育人特色。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并重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格局。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大力发展社会急需专业和具有地方经济需求的特色专业,夯实优势专业、培育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全面提高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三)战略布局。以学院确定的发展目标为指引,以提高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内涵建设为基础,紧密围绕陇南特色农业与经济林果、食用菌、中草药种植与开发、畜牧业和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以师范类教育为支撑,在学校提升办学层次的前提下优先将生物和化学纳入“升本”第一批次计划,重点支持发展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为园林技术纳入“升本”第二批次计划做好准备,将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经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破解高水平师资团队瓶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技术研发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对外合作交流水平,全面有效服务陇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至2025年,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专业特色鲜明、具备高技能职业教育培养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二级学院。
(四)具体发展目标与任务
1.办学规模:到2025年,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500人,完成各类技术培训达5000人次以上。
2.专业建设: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实施专业标准建设。到2025年,在继续办好化学教育、生物教育、农业生物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6个专业的基础上,争取中草药栽培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2个专业招生,积极申报开办经济林培育与利用、作物生产技术等2个专业,使学院开办专业达到10个。建设生物教育、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三个校级特色专业,力争把化学教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形成办学特色鲜明、区域特点突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群。所有高职类专业均实行“1+X”证书制度。
3.师资队伍:到2025年,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教师10人,使学院教师总数达到50人;落实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和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各专业组建完成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现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双师型”的教师将达到50%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合计数达到30%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 以上,高级职称教师达到20人,其中正教授不少于10 人;在学历结构上,使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其中,博士占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10%以上;力争建设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争取校级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所有专业都具有至少2名高级职称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其中,学院优势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带头人具备正高级教师至少1人、副高级1-2 人。
4.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农林技术学院“十四五”期间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表
序号 |
名称 |
数量 |
要求 |
1 |
实验实训室 合格化建设 |
53 |
按照《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中的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对学院现有的53个实验实训室进行升级、改造等合格化建设 |
2 |
新建实验室 |
8 |
(1)农产品深加工创新创业实训室 (2)农产品质量检测实训室 (3)植物组培中心 (4)园林航测实训室 (5)动物临床诊断手术实训室 (6)动物营养饲料加工实训室 (7)中药草加工实训室 (8)园林设计与加工实训室 |
3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
8 |
(1)智能温室升级改造 (2)园林苗圃 (3)动物养殖场 (4)药材种植园 (5)经济林果示范园 (6)农产品加工包装车间 (7)农作物种植示范园 (8)核桃优良品种示范园 |
4 |
校外实训 基地建设 |
64 |
(1)每专业建成1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2)每专业建成校企合作企业2个以上 (3)每专业建成实习就业一体化企业5个 |
5.教研与科研:“十四五”期间,力争获得省部级课题1项,地厅级课题15项,横向课题10项;申请专利5项,获得专利10项;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300篇以上,正式出版教科研著作2部以上;获得省厅级教科研成果1项。
6.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十四五”期间,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课题合作项目10项,为社会人才培训达到5000人次;加强校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国际职业教育交流活动。
7.招生就业:“十四五”期间,学院要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紧抓中高职融通生源,扩大“自主招生”和普招生的招生规模,多举措并举提高学生报考率和报到率。到2025年,新生报到率要达到95%以上。构建学院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就业招聘推荐服务平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十四五”期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力争稳定达到45%,总就业率达到95%以上。
8.党的建设: “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着力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注重党员发展工作,使教职工党员比例逐步达到60%;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覆盖面逐步达到3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行党务政务公开。
9.学生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继续探索高职学生“分层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师范类和高职类学生分层管理,做到精细化的引导、服务与管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坚持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巩固社会主义办学阵地;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定期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企业体验生活;建立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网络,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完善德育工作者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辅导员师生比逐步达到1:200,实现辅导员与专业导师全部党员化。
四、主要措施
(一)推进办学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机制,继续试点与推行企业冠名班等各类人才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增强办学和服务双主体的积极性。深化校际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更优的人才培养培训服务。积极探索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教学资源,及合作提供各类服务保障的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深化和引进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指导、评价和服务机制,促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法制定和完善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管理责能,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构建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本着全员考核、目标管理、价值驱动、自主管理原则,充分体现岗位职责、岗位难度、教学质量以及价值贡献度,改革学院教学运行激励标准,推行积分式动态管理;教师的教学运行、教学建设和科研工作三项重点工作的行为指标考核与员工基础管理工作融合作为月度基础管理考核,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工作行为。进一步完善学院定岗、定编、定责,深化全员聘用制度,切实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事岗相宜、岗人相宜、能进能退、能上能下的竞聘用人机制,扩大人事聘用的自主权。完善教师工作的考核机制,以量化为主、量性结合,建立更加公正健全的考核指标体系,分类量化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指导、项目建设和科研活动工作量。完善基于考核的绩效激励分配制度,使教师乐做事、善做事、做成事。进一步提高教师职称评聘、各类评先等工作的公开与透明,在评先中,试点引入摆成绩、讲成效的公开竞聘机制,更好树立榜样,扩大榜样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分类管理,使学院各项工作更好地均衡发展。
(三)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
1.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各专业加大深化与推广主干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内容相融合、实践教学标准与现行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力度,修订与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继续实践和推广园林技术专业形成了“做学融合,分段实施,周期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产教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训练、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的“校企共育、边医变练、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校企联合、以岗定学、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师范教育专业的“学训互动+实习支教”等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翻转课堂”、“MOOC”课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组建学生专业性社团,推进第二课堂改革,加大职业技能竞赛投入力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完善与构建学生的技能与科技创新训练体系。
2.全面开展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主动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深化课程改革,保证教学质量,各专业要在学校建设中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基于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设计改革,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认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及毕业校友的意见与建议,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多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进行突出综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及课程体系设计。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突出职业特点,将综合职业能力融入课程内容。深化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与相应能力培养目标,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专题研讨教学法、动手实训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课程考核上,加大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力度。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完善配套激励措施。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试点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激发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健全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材选用程序,以确保所选用教材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鼓励优秀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编著满足专业高职教育要求、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加大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建设课程群与课程的素材类教学资源,丰富更新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及课件库等素材教学资源,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教学资源。
4.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反映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人才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跟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保证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学院办学竞争力。构建学院、用人单位、家长及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多元评价主体机制,将区域经济、产业园区的用人单位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外部评价,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核心指标。为适应社会要求,构建内部评价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将理论知识考试化评价、技术能力技能鉴定化评价、岗位实践企业标准化评价及职业道德素养日常化评价有机结合。建立人才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机制,及时修正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评价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发展,提高人才评价工作的效能。
5.建设区域示范性的实训基地。改善与提高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功能与能力,创新建设区域示范性实训基地。加大对地区行业、企业的充分调研力度,完善各实验实训中心的实训功能,使之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切实开发和引入生产性实训项目,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加强实验实训中心的内涵建设,大力开发综合性实训项目、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等实训教育教学资源;成立稳定的实验实训师资和管理团队,提高实验实训质量和实现规范管理;努力提升实验实训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水平,实现地区区域内最大程度的开放与共享;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开发生产性针对性强的实训项目。
6.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牢固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学院人才培养发展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是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需要的教育理念。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构建学院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院领导、辅导员、专业导师及专业教师的全员参与机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拓宽就业市场,实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信息化,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7.构建高素质的教学和管理团队。进一步实施教师提升工程,加大建立教师队伍专项培养的制度保障措施,实现教师队伍的梯度有序提升建设。设立教授、副教授、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等名师培养的定期遴选制度,对遴选出的教师,通过加大经费资助力度,优先支持项目申报,优先选择交流与培训等多个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重点培养,加大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的支持力度,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传帮带”培养机制,研究制定学院人才引智政策,对学院专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所需的专家,可通过兼职、短期交流考察、顾问指导等多种形式,参与指导专业与项目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行政管理团队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建立管理人员待遇、地位与教学人员的平衡机制,健全管理人员的考核与监督体制。
五、保障条件
(一)组织保障。成立学院“十四五”规划与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分析制订学院总体和分项规划、实施方案与计划,督促各专项规划的贯彻、推进和落实情况,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适时调整,确保学院规划的全面落实;建立“专家组”,对规划整体及各项目进行技术评估与建议,使规划具备科学性、可行性;分管领导根据学院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分管的工作规划和任务分解指标、年度实施计划,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完善干部任用、管理和监督等干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队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制度和机制保障。根据学院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加大人才培养、教学质量、项目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目标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和建立;完善学院各项制度的长效运行机制,加强和建立规划目标任务贯彻落实的考核、反馈和动态管理机制,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执行力度;加强学院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的宣传学习,提高师生对学院发展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三)资金保障。根据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健全节约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使用资金和资源配置;通过深化内部改革,降低学院运行成本;积极争取学校项目经费的支持,积极争取和引进更多的资源项目建设支持。
(四)管理保障。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集体决策,严肃党政联席会议的权威性。分管领导和学院职能部门履行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作用,在专业领域为学院领导提供政策和方法建议,保证学院教学与运行的日常管理,确立学院的办学实体和管理主体地位,形成精简高效的行政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和推行“小行政、大教学、高效率”的管理模式,树立“教师为先、教学为先”的观念,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效益意识;积极学习和引进现代管理制度,建立和推行学院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与体制。
(五)政策保障。一是力争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支持学院开展社会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力争学院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现场实习实训的政策,鼓励各部门、各行业与学院开展广泛合作的政策,有利于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院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的政策,鼓励企业优先吸纳学院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三是建议在学校层面建立支持学院发展的有关组织、政策和资金保障制度。